2025 年原油市场呈现 “供应主导、需求承压” 的典型特征,价格中枢自年中持续下移,四季度波动加剧。截至 11 月中旬,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较年初下跌约 22%,WTI 原油跌幅达 24%,核心走势可划分为三个阶段:
1. 一季度至二季度:减产托底下的震荡企稳(布伦特 78-82 美元 / 桶)
年初 OPEC + 延续 2024 年的联合减产协议,220 万桶 / 日的自愿减产额度为油价提供支撑,叠加北半球取暖季尾声的需求托底,布伦特原油在 78-82 美元区间维持震荡。但这一阶段已暗藏供应端松动信号 —— 美国页岩油产量连续 6 个月环比增长,日均产量回升至 1320 万桶,较 2024 年末增加 80 万桶,为后续价格下行埋下伏笔。
2. 三季度:增产提速引发的单边下跌(布伦特 72-65 美元 / 桶)
4 月 OPEC + 启动减产退出计划后,增产节奏远超市场预期:9 月提前一年完成 220 万桶 / 日自愿减产的恢复计划,叠加阿联酋因产量基准调整新增 30 万桶 / 日产能,累计增产规模近 250 万桶 / 日。供应激增与全球经济疲弱导致需求预期降温形成共振,布伦特原油自 72 美元 / 桶快速跌破 65 美元,单季度跌幅达 9.7%,创下 2023 年二季度以来最大单季跌幅。
3. 四季度至今:政策暂停增产与过剩担忧的博弈(布伦特 65-63 美元 / 桶)
11 月 OPEC + 会议释放关键信号:12 月继续温和增产 13.7 万桶 / 日,但宣布 2026 年一季度暂停增产计划。这一 “先增后停” 的政策调整短暂提振市场信心,布伦特原油一度从 63 美元反弹至 66 美元。但供应过剩的核心矛盾未改,叠加宏观经济压力持续,价格很快回落至 63 美元附近,截至 11 月 21 日,较三季度末仅微涨 0.3%。
二、原油价格走势核心影响因素:供需、宏观与地缘的三重博弈
当前原油市场的核心矛盾在于 “供应增量释放” 与 “需求复苏乏力” 的结构性失衡,叠加宏观环境与地缘风险的扰动,共同主导价格走向:
1. 供应端:OPEC + 政策摇摆与非欧佩克增量冲击
供应端是 2025 年油价下行的主要推手,呈现 “OPEC + 政策纠偏、非欧佩克增量放量” 的双重特征:
OPEC + 政策的 “双刃剑” 效应:
从 4 月启动增产到 11 月宣布暂停一季度增产,OPEC + 的政策调整反映出其在 “保份额” 与 “稳价格” 之间的两难。尽管 2026 年一季度暂停增产可减少约 41 万桶 / 日的潜在供应增量,但前期累计近 250 万桶 / 日的增产已形成实际压力。更关键的是,部分产油国存在产能不足问题,且 10 月 - 2026 年 6 月期间有 18.5-82.2 万桶 / 日的补偿减产对冲增产规模,导致实际供应增量低于计划,加剧市场对供应端的预判混乱。
非欧佩克供应的持续放量:
美国页岩油成本曲线下移至 55 美元 / 桶以下,推动生产商重启闲置产能,预计 2025 全年产量达 1310 万桶 / 日,较 2024 年增加 100 万桶 / 日。同时,南美、非洲低成本产能集中释放 —— 巴西盐下油田产量突破 400 万桶 / 日,尼日利亚、安哥拉通过技术升级新增 50 万桶 / 日产能,非欧佩克全年供应增量占全球总增量的 70%,显著削弱 OPEC + 的定价权。
2. 需求端:全球经济疲弱压制复苏动能
需求端未能形成有效支撑,主要受发达经济体放缓与新兴市场复苏不及预期拖累:
发达经济体需求收缩:
美国制造业 PMI 连续 8 个月低于荣枯线,居民消费支出增速降至 1.2%,汽油需求同比下降 3.1%;欧元区能源转型加速,工业原油消费减少 2.8%,叠加通胀高企压制终端需求,发达经济体 2025 年原油需求增速预计仅 0.5%,创 2020 年以来新低。
新兴市场复苏不及预期:
印度、东南亚等主要增长引擎虽保持需求正增长,但增速较年初预期下调 0.8 个百分点至 2.3%。中国炼油厂加工量增速放缓至 3.5%,且成品油出口量同比减少 12%,反映出国内消费复苏的疲软,新兴市场难以单独支撑全球需求回升。
新能源替代的长期压制:
全球电动汽车渗透率突破 18%,风电、光伏装机量同比增长 25%,导致交通领域原油消费占比首次跌破 60%。华泰证券测算显示,新能源替代每年减少原油需求约 150 万桶 / 日,长期压制油价上行空间。
3. 宏观与地缘:短期扰动难改长期趋势
宏观面:紧缩余波与贸易缓和的平衡:
美联储虽暂停加息,但高利率环境持续压制大宗商品金融属性,美元指数维持在 104 以上高位,增加非美货币计价的原油采购成本。尽管国际贸易争端适度降级利好市场心态,但全球制造业复苏乏力仍主导商品市场情绪,原油作为周期品持续承压。
地缘风险:不确定性中的有限冲击:
东欧局势、中东局势及南美问题虽存在不确定性,但 2025 年地缘事件未对核心供应通道造成实质性影响。例如,霍尔木兹海峡日均石油运输量保持在 1700 万桶,未出现 2024 年的短暂中断情况,地缘风险仅构成短期价格波动,未能改变供需宽松的核心逻辑。
三、2025 年末至 2026 年原油价格走势预测:震荡下行成主基调
综合供需、宏观与地缘因素,短期油价受政策纠偏支撑或维持震荡,但长期供需宽松格局未改,价格中枢仍将下移,具体预测如下:
1. 短期(2025 年末):试探 60 美元支撑位
四季度北半球需求旺季对油价的提振作用有限,供应过剩预期将逐步转为现实。根据全国能源信息平台预测,2025 年底布伦特原油或试探 60 美元 / 桶,WTI 原油逼近 55 美元 / 桶。潜在利好因素是 OPEC + 可能提前召开紧急会议加码减产,但从当前 “利重于量” 的产油国诉求来看,大规模减产概率较低,短期油价难有实质性反弹。
2. 中期(2026 年一至二季度):中枢下移至 60-61 美元
2026 年一季度 OPEC + 暂停增产可减少供应端压力,但需求端仍面临考验:一季度为传统需求淡季,且全球经济预计在二季度才逐步企稳。华泰证券预测,2026 年一季度布伦特均价为 61 美元 / 桶,二季度进一步降至 60 美元 / 桶。这一阶段油价的核心支撑来自北美页岩油成本线 —— 当前美国页岩油盈亏平衡均价约 58 美元 / 桶,60 美元附近将形成阶段性底部。
3. 长期(2026 年下半年及以后):60 美元中枢的可持续性
长期来看,60 美元 / 桶的布伦特油价中枢有望得到支撑,但需满足两个前提:一是南美供应力量话语权未大幅增强,二是全球能源转型未超预期提速。若 OPEC + 在 2026 年下半年重启协同减产,叠加全球经济复苏带动需求回升,油价或回升至 65-68 美元区间;反之,若非欧佩克增量超预期或新能源替代加速,中枢可能下探至 55-60 美元。
四、投资与经营应对策略:把握波动中的机会与风险
不同市场参与者需根据价格趋势调整策略,在规避风险的同时捕捉结构性机会:
1. 贸易与投资机构:短期做空为主,长期布局底部机会
短期交易策略:在 63-65 美元区间布局布伦特原油空头头寸,目标位 60 美元,止损位 68 美元。重点关注 12 月 OPEC + 补偿减产执行情况及美国原油库存数据,若库存连续 4 周增加,可加仓空单。
长期配置机会:当布伦特原油跌破 60 美元时,逐步布局能源股及原油 ETF。优先选择具备增产降本能力及天然气业务增量的高分红能源寡头,如埃克森美孚、壳牌等,这类企业在低油价环境下仍能维持稳定盈利与分红。
风险防控:地缘风险可能引发短期跳涨,需设置 10% 以内的仓位止损;同时避免过度依赖技术面信号,需紧密跟踪 OPEC + 政策会议及 IEA 月度需求报告。
2. 实体企业:锁定成本与灵活调整库存
炼油企业:在 60-63 美元区间适度增加原油采购,通过远期合约锁定 3-6 个月的加工成本,避免油价反弹导致利润压缩。同时优化产品结构,增加化工品产出占比,对冲成品油需求疲软的影响。
油气生产商:控制高成本产能投资,优先开发盈亏平衡低于 55 美元 / 桶的项目。中小型生产商可通过套期保值工具锁定未来 12 个月的产量售价,避免油价跌破成本线导致亏损;大型企业可趁机并购低成本资产,扩大市场份额。
物流与消费企业:采用 “小批量、多频次” 的采购模式,将原油相关成本(如燃油费)占比控制在营收的 15% 以内。可与供应商签订浮动定价协议,将价格波动风险转移至上游。
3. 普通投资者:警惕高杠杆,聚焦间接投资
避免直接投机:原油期货杠杆较高(通常 5-10 倍),短期波动可能导致大幅亏损,普通投资者应减少直接参与。若需配置,可选择原油 ETF(如 USO),通过分散持仓降低单一合约风险。
关注关联资产:能源类基金是更稳健的选择,重点关注持仓以高分红龙头企业为主的基金,这类产品在油价震荡下行时仍能提供稳定的股息收益。
跟踪核心指标:定期关注 OPEC + 产量报告、美国 EIA 库存数据、IEA 需求预测三大核心指标,当库存连续下降、需求上修时,再考虑增加配置比例。
五、核心结论
2025-2026 年原油市场的核心逻辑是 “供需宽松主导下的震荡下行”,OPEC + 政策调整仅能短期影响节奏,无法改变长期趋势。短期油价将试探 60 美元支撑位,2026 年中枢大概率维持在 60-65 美元区间。对市场参与者而言,需摒弃 “油价重回 80 美元” 的幻想,在做空短期波动、布局长期底部机会的同时,做好风险防控。能源转型与供应格局重构将持续重塑原油市场,具备成本优势与多元化业务的企业将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胜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