歼-35的全球市场蓝图,谁将成为首批客户?
歼-35的出口不仅是一场技术较量,更是地缘战略的博弈。从当前国际形势看,其潜在客户群呈现三大梯队:传统盟友:巴基斯坦已明确采购意向,中巴长期军事合作与印度空军的威胁使其成为最可能的首批用户。地缘孤立国家:伊朗因西方制裁难以获取先进战机,歼-35的隐身能力可对抗以色列F-35,且中伊技术合作无政治障碍。多元化需求国:沙特、阿联酋等海湾国家虽与美国关系密切,但F-35采购受阻后,正寻求替代方案。中国无人机的成功出口为歼-35铺路,而沙特在珠海航展签署的数十亿美元订单已释放信号。值得注意的是,竞争环境同样激烈。
俄罗斯苏-57瞄准阿尔及利亚等俄系武器传统市场,韩国KF-21和土耳其“可汗”则以低成本争夺中端客户。歼-35需凭借体系化优势突围:其原生协同设计支持与预警机、无人机联合作战,这一“中国标准”一旦被接受,将推动客户国深度融入中国军事生态。长期来看,歼-35的出口具有双重战略意义:经济上,可反哺国内航空产业链。政治上,成为“去西方化”防务合作的纽带。正如埃及引进歼-10C后对歼-35的兴趣所示,每一次成功出口都是对国际话语权的累积。尽管前路需应对美国围堵和技术质疑,但歼-35的登场已预示:全球隐身战机市场,中国正从“追赶者”蜕变为“规则重塑者”。